2011年12月,中国商务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(简称“发改委”)联合公布了第5次修订的《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(2011年修订)》,12月1日正式执行!对此,有人将此解读为政府有意为汽车业降温去火。但在我看来,这只是变相地添柴。
引起外界担心的降温去火,源于一条——“考虑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要求,将汽车整车制造条目从鼓励类中删除”。如此一来,业内担心,政府将更为严格地审批重大新建汽车投资项目,未来新建汽车项目将更难拿到准生证。
如果仔细看看其他内容,就会发现另一点——政府虽然不鼓励整车项目,但对于核心零部件、研发的鼓励力度却大幅提高了。如,明确鼓励外商进入汽车整车及发动机的研发机构建设,并增加了鼓励外商进入轻量化与环保材料制造、汽车报废处理设备开发与制造等内容。此外,鼓励外商投资“发动机再生制造”,甚至首次明确鼓励4类发动机的制造与研发(包括升功率不低于50千瓦的汽油发动机、升功率不低于40千瓦的排量3升以下柴油发动机、升功率不低于30千瓦的排量3升以上柴油发动机、燃料电池和混合燃料等新能源发动机制造)。
政府的鼓励方向正在发生重大变化,从整车转向核心零部件、研发。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,中国汽车业正在从上至下进行一场由做大到做强的变革。
这种“降温去火”,明降整车的温,实则是升自主研发和核心竞争力的温。
首先,众所周知,中国汽车销量虽然连续登顶全球第一。但,中国生产的汽车是谁的?合资仍占半壁以上江山。如果以盈利能力计,合资品牌挣的钱远远高于自主品牌。
如果中国主管部门继续为中国汽车业升温,为这种不具备充分竞争力的产业格局升温,那么中国汽车产业将面临更大的危机。简单点说,攀得越高,未来跌下来时就越惨。东南亚国家就是例子。一旦中国的比较优势下降,出现可以取代中国的市场时,这些国际资本将会大量从中国退出,涌向其他市场。如此一来,中国庞大的汽车产能将大批闲置。这些产能,正是主管部门目前不鼓励的“汽车整车制造”!
其次,主管部门正在升中国汽车业长远竞争力之温,包括自主品牌、合资品牌!
鼓励外资在中国进行研发,这是重中之重!《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(2011年修订)》中,在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方面,增加了鼓励关键技术研发的相关内容,共计25种鼓励外商投资的零部件。一位汽车零部件高层表示,汽车业最核心的资产是人才。一旦在中国进行本土化研发,即使外资保留核心技术,仍会在一定程度上培育中国的研发人才。这些人才留在中国,未来受益的将是中国汽车业!
目前自主品牌车企中的技术精英,有不少来自于海外整车、零部件企业,也有不少来自于国内合资企业。未来随着本土研发力度的加大,技术人员的规模也将不断扩大。
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,中国汽车业的转型势在必行。在痛苦而漫长的转型中,主管部门如何开方显得至关重要。我们只需要看到降了谁的火、升了谁的温,就可以获悉未来中国汽车市场的大方向。
相关阅读